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霸州市的胜芳镇,南临洼淀,北望燕山,既是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又是碧波万顷的鱼米之乡。战国称武平,北齐改渭水,北宋嘉祐年间,因"胜水荷香"跻身"文安八景",故名胜芳。清代为"直隶六大名镇"之一。据说,乾隆皇帝南下时总要在霸州歇脚儿,他曾御笔亲题“胜水荷香,万世流芳”。其实,早在八旗入关之前,胜芳就已是名重天下的大码头了。
镇子西北,半天脚程就是杨柳青。虽说在天津卫做买卖更能做大,但那些贩鱼盐、走山货的老客,却不忘扬帆西去。“南苏杭,北胜芳”,在这个码头耍不开,便休想发大财。
清末民初,镇上著名的土财主号称胜芳“八大家”,比如吉庆堂蔡家、师竹堂王家、笃庆堂杨家、聚兴堂张家……这些商号几乎同时发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它们囊括了钱粮、绸缎、医药、餐饮诸业。
发达的商业催生出钱庄、票号之类的民间银行。胜芳蔡家,早在乾隆年间就挂起了“立祥号”钱庄的招牌。道光年间,万盛、广义等钱庄也纷纷成立。民国初年,蒋介石的姻亲“哈哈孔(孔祥熙)”还特地从山西老家派来了“天成银号”。百年前,壳牌石油、美洲烟草、东洋肥田粉和法国化妆品就已在古镇街头亮相。
水光中的胜芳,流金淌银、灯红酒绿。到了津沪两大经济重镇平分秋色的时代,这里的脉搏也保持同步律动。据老胜芳们回忆:新货上市,天津商铺头天上柜,胜芳镇次日凌晨便满街叫卖了。
从东淀大堤向北,街道并不宽绰。曾几何时,四五百家铺面死死地挤在这里。南腔北调的客商在随风飘摆的酒旗、店幌之下穿梭。钱款、货物便成了经年不绝的流水,顺着湿漉漉的桨声,划向内陆的角角落落。
毕竟是“一线城市”,凡事都要占个先。乾隆时代,镇上就开辟了80吨级的驳船码头;晚清,又开设了直隶最早的邮电局;至于公共浴池、照相馆、西方传教士之类的洋玩意儿,早争先恐后地赶来抢滩了。清末民初,古镇成了热闹无比的“销金锅子”,占去了京津之间的大片风光。
要说风光,当属“胜芳八大家”的私宅。隔着狭窄的中山大街,路南,一片精致的古典院落,磨砖对缝,斗拱飞檐———是聚兴堂的张家老宅。路北,弥漫着奢华的欧洲风格,穹门朱漆,围廊彩绘———是王子坚的府第。岁月沉浮,上年纪的街道和宅院已经拆得差不多了,仅凭这些散碎的土木遗存,仍可领略镇上 “大宅门”的昔日繁华。
胜芳人懂得享受,也善于育人。镇上的经济暴发户对“耕读继世,诗书传家”的信条一往情深,他们舍得花银子叫后辈读书。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本地乡绅筹款两万吊,兴建了新式的“北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这也算开风气之先了吧。
流水响、金银响,市声喧哗、书声琅琅……胜芳镇,且俗且雅,爱恨交织,很少有人能摸得透它的脾气。这边说,胜芳人懒散,就是拉棍儿要饭,也不肯背井离乡;那边说,胜芳人鬼精,小算盘打得噼啪乱响,经商做官多半能发迹,纵是说书唱戏、画画写字,也可以成就半吊子艺术家。其实,几句话根本无法概括这方水土、这方人。
介绍的不错吧~~这个不是俺的原创呦,纯粹的百度而来~
还是看图吧,头一次用全副+12-24,感觉很难驾驭,天公不作美又是个大雾的天气,天空灰蒙蒙一片,后期加了蓝色的滤镜看着还顺眼一点,不奢求啥效果了,就当镜头练手,敬请各位前辈给好好指点下~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