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平西地区包括宛平(今北京丰台区)、房山、涞水三个县大部,昌平、延庆、良乡(今房山区)、 涿鹿、涿县、蔚县、宣化、怀来等县一部。卢沟桥事变后,8月,昌平、南口、怀来、宣化和良乡等地沦陷;9月,房山、涿县、涞水、涿鹿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整个平西的重要城镇和广大地区陷入敌手,平西的大好河山笼罩于血雨腥风之中。平西是晋察冀边区在北面强有力的屏障,创建平西根据地,可牵制敌人,巩固边区。平西是华北的最前线,是八路军向热河、察哈尔前进的阵地;尤其是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重要阵地;也是冀中十分区的战略后方。
1938年3月初,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政委邓华率三大队进入斋堂川,创建北平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根据地,司令部设在西斋堂村中的聂家大院。在党的领导下,党员和群众骨干编成工作组分赴各个村庄发动群众,建立武装,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在平西展开。同年3月,宛平县人民政府成立,地址在东斋堂。这是北平地区最早的人民政权。现在的斋堂川和清水还散落着很多红色遗迹供我们本次去追寻
本次活动由归鸟策划,主要在门头沟区清水镇内活动。活动形式为自驾出行寻访古迹,只收本组织成员不收临时加入者,只接摄影师不接纳随行旅游者。请大家看好集合时间和地点,所有发起人同普通报名者等同分摊活动费用。报名即代表您的承诺,报名截止前24小时内起不接受临阵退出,所有退出人员无论情况与否下次活动一律停止接纳一次。
活动为集体出行,组织者完全是无偿公益服务,请参加者服从指挥如有特殊变化请及时电话告知领队。参加者结束后如方便请在论坛发一贴作业
活动发起人:归鸟
活动说明:2017年10月29日探访京西古村落(三十六)--红色清水
活动时间:2017年10月29日(周日)
集合地点:公主坟新兴桥西南角三环辅路边龙泽手机广场门口
集合时间:2017年10月29日上午7:30
活动安排:
马栏--灵岳寺--黄安--黄安坨--塔河--杜家庄--梁庄台上--燕家台
活动人数:自驾,依参加车辆最多接纳16人4车,最少8人2车成行
活动费用:车辆、午餐费用AA分摊,如有门票自理。
报名方式:跟贴报名便于联系
报名格式举例:
“我报名1人,搭车,电话 ”
免责声明:
本次活动为非营利自助户外活动。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参加者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负完全责任。领队组除接受大家监督、有责任控制费用和公开帐目外,不对任何由户外运动本身具有的风险以及往返路途中发生的危险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凡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赔偿责任领队组不承担,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声明依法解决。代他人报名者,被代报名参加者如遭受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领队组不承担。本声明中关于免除领队组责任及赔偿责任之约定效力,同样及于组织者、总领队。
★不另设电话通知,最后分组和报名情况请随时关注报名帖和专题页面;
★请摄友们注意保持自身形象,不要随便与人争执,喧哗。注意礼让,多多交流。还请注意他人的隐私权,不要随意偷拍他人;
★拍摄过程中,请摄友们配合组织方,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不要干扰同行摄友的创作,在友好的拍摄氛围下进行自己的创作。
★在此页面报名成功之后,即代表您已经仔细阅读以上文字并表示同意,此报名可作为法律依据。参与者均视同接受本计划全部条款。
报名截止日期:2017年10月28日(周六)17:00
注:本次活动如遇天气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可能通知推迟或取消。
发起人:归鸟(13051019917)
集合地点详见下图公主坟新兴桥西南角三环辅路边龙泽手机广场门口(地图上红点处)
“七七事变”70周年 平西抗日根据地马栏村走出60余位共和国将军
据新华社7月3日报道,记者走访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是当年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心脏,曾有60余位共和国将军在此率军抗战。马栏,又名马兰,明代为圈放马匹之地,故名。
这里不仅是一处古老的村落,也是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司令部所在地。在马栏村至今还保留抗战时期的挺进军十团团部、弹药库、枪械所、通讯站、供给站、伙房、医院等旧址。
1939年1月下旬,萧克等奉中央和军委的命令于1939年2月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兼政委。同年10月,挺进军进驻马栏村,司令部就设在马栏村内。
此后,这个小山村名声大振。挺进军司令部在马栏和塔河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指挥平西、平北、冀东军民粉碎日寇数次大扫荡,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壮大了人民抗日武装队伍。
挺进军十团团部旧址
挺进军十团团部旧址现在是马栏村48号宅院。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这里。这处宅院为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正门在宅院东南角,对面为雕花影壁。后院建筑精良,正房建在台基上,面阔三间,室内青砖铺地,有木雕隔扇,雕以精美的花卉。
据现在居住在这处宅院的村民讲,挺进军十团团长白乙化曾在此办公。后院倒座房三间,厢房各两间。建筑均为硬山清水脊,板瓦合瓦,勾头滴水,方格窗棂。院内方砖铺地。
1998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挺进军十团团部旧址为门头沟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马栏戏台
马栏村戏台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建在1.4米高台基上,台基以当地石料砌筑,面阔三间,悬山卷棚顶,筒瓦板瓦合瓦,檐柱四根,中部有隔断,分前后两台,檐檩及枋间施旋子彩绘。戏台面宽8.6米,进深8米。
龙王观音禅林大殿
龙王观音禅林大殿位于村子的中心地带,是元代创建的佛教建筑。《宛署杂记》载:“龙王观音寺,先朝至正中建,旧名龙王庙,嘉靖三年(1524)改今名。”
龙王观音禅林大殿原有规模不小,依山势建前门,两厢有配殿,顺数十级台阶可登最上处的大殿。现存大殿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7.2米,进深一间5.5米,悬山式建筑。大脊为琉璃烧制,黄、绿调配,饰有祥龙、吉凤、花卉及佛教故事等图案。殿顶板瓦筒瓦合瓦,石望板,木制大搏风板,五花墙,朱红色,五架梁,梁柱均很粗硕,桁与檩枋间均用座斗及元宝状云纹木构件承托,颇具匠心。今天的龙王观音禅林大殿已风光不在,破损严重。
1985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龙王观音禅林大殿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
塔河挺进军司令部(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旧址
塔河村为门头沟清水镇辖村,位于镇西南通往百花山的路边,属清水河上游南侧支流的区域。金代时形成村落,原名“南峪”。然而,清末的一场大火,使村舍付之一炬,后来,坚韧的村民们迁到现在这里重建家园。现在的村名是因为在村西原来有七层白塔一座,此塔临河,所以得名“塔河”。
1939年1月下旬,由萧克、宋时轮、邓华、伍晋南、马辉之组建成了冀热察军政委员会,萧克任主席,统一指挥并领导冀热察党政军工作。司令部旧址位于清水镇塔河村94号,是一个二进不规则四合院,坐西朝东,前院为三合院,后院为四合院。建筑均为硬山调大脊,板瓦合瓦,有勾头滴水,正房门心板饰以雕花,墙腿石饰以雕刻精美花卉。
军政委员会旧址是塔河村最精美的清代建筑。大门开在北侧,内部为三个互通又相对独立的院落,分为北院、南院和西院,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板瓦,方砖铺地。北院大门在东北角,西房面阔三间,三级踏步,东房形同西房,南北厢房各两间。南院与北院平行,西房三间,三级踏步。东房形同西房,南北厢房各两间,北房门窗已改造。西院在南院西侧,院门在北侧,东房与西房相同,南北房各两间。老宅依然保存得比较完整。
塔河村,地处低山河谷,海拔580米,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为荆棘灌丛。明代以前成村,《宛署杂记》已有记载。村西原有七层白塔一座,塔下临河,故名“塔河”。塔坐西北,朝东南,圆锥形,石砌塔高2.45米,直径1.2米,外抹泥皮,东南有塔铭,石质塔刹,今塔已不存。村有过街楼一座。有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旧址、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均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革命烈士8人。
黄安村(昌宛专署旧址)
黄安村位于清水镇西南通往百花山的方向,相传宋代已成村,以前叫过“王安村”和“皇安村”,后来才改成今天的黄安村。在村中,不仅有众多的古民居,还有“昌宛专署旧址”和“昌宛专署党校旧址”和过街楼等,这些都见证了黄安村的历史。
村落地处偏远,至今仍保存许多古民居,民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漫步在村中,我们看到村内一处保存最好的古建筑。大门楼角柱石石刻精美,刻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大门楼戗檐砖雕和门罩木雕非常精美,对着门楼的跨山影壁建造精良,院落宽敞,古朴典雅1939年昌(平)宛(平)专署(晋察冀边区四专署)设于黄安村,负责冀热察军区财政统一收支。专署为一座二进的不规则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居西南角。房屋多为硬山大脊,板瓦合瓦,双层檐椽。东房三间,西房一间,南山墙上有照壁;北房三间,硬山卷棚顶,板瓦合瓦;南房二间。后院有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二间,现仅存残基。
1996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昌宛专署黄安旧址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安村的过街楼,建于清代,坐东朝西,砖石结构,青砖发券。过街楼通高3.5米,通宽4.7米,进深2.5米,券洞高约3米。东侧券洞上有一青石匾额,刻有:“宣统元年”,程台四周建有花瓦女墙。城台上原建有一间小房,现小房已无存。 行走在村落的青石板小巷上随处可见古老的民居,房屋已斑驳失修,但仍飘逸着一种古韵,村民们过着宁静的生活,幽静的山村依然散发出古朴的幽香。
黄安坨村毛主席批示纪念碑
黄安坨村位于清水镇西南百花山北麓,海拔1045米,无霜期150天左右。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上曾是个经济落后的穷山村。1954年,在“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伟大号召鼓舞下,村民任成龙带头成立了“黄安坨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当年,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部、北京市农林局和京西矿区区委组成山区规划组,以黄安坨村为试点,制定出《1955-1967年黄安坨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远景规划》,上报中央政府。1955年12月27日,毛主席主持选编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收录了《黄安坨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远景规划》,并亲笔为该规划写了按语,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毛主席对黄安坨的批示。
邓宋支队会师杜家庄
1937年11月7日,党中央指示成立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938年2月,第一支队政委邓华奉命率第三大队挺进平西开辟抗日根据地。3月初,三大队从涞源出发,出紫荆关,经涞水县板城、野三坡进入平西斋堂川。4月8日,邓华所率部队扩编为晋察冀第六支队,俗称邓华支队或邓支队。
1938年5月,由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七十七团二营为基础组建的宋时轮支队由雁北进入河北省,经蔚县桃花堡到达斋堂川,在今清水镇杜家庄村与邓支队胜利会师。两个支队在村中休整了三天,不久合编为第四纵队,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主力部队。
在杜家庄会师时,邓宋首长住在村中最大的一处宅院“总统府”。所谓“总统府”其实只是一座乡村财主家的宅院,与任何一位总统均无关系,其名称来源不详,有人说仅是近年才有的名称。这处宅院原是王有本的,在建造过程中,因财力不支而卖给了王文海。王文海在天津开有铺号,经营商业,把山里所产大扁、核桃等山货运出,再运回布匹、食盐等日用百货贩卖。实际上此宅院应称为“王家宅院”。
王家宅院在京西的民居建筑中颇具特色,其建筑形式与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差异很大,反而具有许多山陕地区四合院的特征。宅院坐北朝南,为一座两进四合院。大门开在临街的五间北房正中,七级踏步,拱券门洞,门洞上方正中砖雕一座挂钟,左右饰麒麟。概因抗战胜利后,蒋中正任民国总统,大门正中以钟做装饰,即是“中正”之意,可能这就是“总统府”之称的由来。黑漆大门,表明家中没有作官之人,下饰宝葫芦,取其多子之意,象征人丁兴旺。青石门墩分别刻有莲花和牡丹,象征和谐富贵。前院正房五间,五级踏步,左右厢房各三间。正房中间一间为穿堂门,进入后院,正房五间,一明两暗,堂屋为三间,左右用木隔扇隔出两个暗间。东西各有厢房两间。全部房屋均为青石台基,下砖上石四角硬的墙体,砖砌拱券式的窗口和门口,硬山皮板脊,板瓦合瓦。前后院左右各有角门与外相通,西侧是马号,为一独立院落,原来是王家养骡马和伙计住房。东侧是伙道。诸如大门开在正中,拱券形门口和窗口,院子纵向狭长,这些都是山陕地区的建筑特点。房内和院内均用大块青砖铺地,中间砌青石甬道,南房下有水道眼通向院外。窗户为灯笼锦和满天星,正房窗户下部有玻璃,粉墙上原有墨题字和绘画,后用白灰刷过,墨迹难以辨认。
宅院保存基本完好,解放后曾作为乡政府办公场所,现为村委会使用,部分房产归私人所有。门头沟区政府1996年将此处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门前有区文化局于2001年所立的保护标牌。《迎春花》和《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等影视剧曾选此为外景地。
灵严寺
北京地区仅存的元代木结构古建筑之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灵严寺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齐家庄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又于元至正年间重建,而到了明永乐年间改为尼姑寺。灵严寺北踞金柱山。寺院南向,原有山门殿、钟鼓楼、太子殿、伽蓝祖师堂、大雄宝殿以及两厢配殿十数间。抗战期间,灵严寺大部分被日军焚毁,只剩下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整体建筑体现出元代手法和工艺。该殿顶及山墙等在清代曾改建过。殿内现供奉释迦佛像,两侧铜菩萨像4尊,佛前小佛像4排,多达50尊。殿东侧塑刘备、关羽、张飞像,置于龛台内,西侧有如来佛龛,佛像背光上顶金翅鸟。灵严寺内现存的还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灵严寺记》碑和嘉靖六年(1527)《重修灵严寺碑记》。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嘉靖六年(1527)重修。寺坐北朝南,原有殿堂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焚毁。今仅存大雄宝殿,面阔3间,建筑面积118.5平方米。梁架基本是元代遗物,殿内采用减柱造,檐下斗拱代替木。整体体现了元代工艺手法,为北京地区所罕见。
燕家台
燕家台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部清水镇辖区,距北京市中心约100公里。地处东西龙门涧汇合处的台地上,东西两股溪水像两条长龙汇于村口,然后流向清水河,得名“二龙台”,后因一燕姓人家最早住在这里,被改称为燕家台。全村现有村民230户,560余人,村庄面积8万平方米。这里不仅保留下来许多完好的古民居,而且还发掘出土过不少文物古迹。村落的历史悠久,商代即有人迹,元代开始有正史记载。相传明初永乐皇帝曾派人到此选皇陵,如果真的被选定了,村里的人就要全部迁走,于是村上的人们将“燕家台”改称“晏驾台”,因为过去把皇帝死了称为“晏驾”。果然来选址的人认为很不吉利,没选在此地。于是人们又将村名改了回来,仍叫“燕家台”直至今日。村中存一古庙“通仙观”,建于元代,曾是白云观的下院。现庙已毁,仅存庙碑二块。村东北为著名游览区东龙门涧。龙门涧内幽深陡峭,景色壮观,有“燕京小三峡”之称。
过街楼
燕家台过街楼是新中国建立初引西涧水上山之后建的仿古建筑,群众称之为“券门”。原来有石阶可通楼上,楼上有“城三”、“老虎吃羊”、“象棋”等棋盘,可供人们消夏游戏。楼上从未供神,建有四角凉亭。又因燕家台为多项农村工作的视察典范,市区干部来此人多,一见该过街楼之照片便会亲切地说道:“这是燕家台”。
龙门涧
龙门涧分为东西两涧,各绵延十余里。由于这里聚集了我国几类著名风景区的景色,诸如“三峡之气势”、“桂
将军石
将军石
林之秀美”、“匡庐之飞瀑”、“黄 山之叠泉”,都可以在这里看到缩影,因此,龙门涧得到了许多 如“燕京小三峡”,“京西小桂林”、“京西小黄山”等美誉。 进入龙门涧峡谷,两侧山峰对峙,高耸碧空,如斧劈成。涧内泉水涓涓,清澈碧透,溪水潺潺,奔腾飞溅。冬日崖挂冰凌,夏日绿枝俏控。还有将军石、一线天、试剑峰、黑龙潭、听音阁、祭天台等景观。半山腰上,在一簇簇鲜花掩映下,十几个巨大的石灰岩洞若隐若现,为游人增添了无穷乐趣。由于山高谷深,日照温度低,盛夏酷暑时节,涧内却凉爽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龙门涧的山峦巍峨奥妙,给燕家台村民自然的亲近感。龙门涧的溪水甘甜可口,滋养了燕家台村的村民,造就了他们朴素的性格。龙门涧的奇特在于它集各种美妙于一体。
春日来临,冰雪初融,群山滴翠。龙门涧内生命初醒,热闹非凡。春水在石路边畅快地奔跑,山花在崖上开得烂漫,温柔而慵懒的春阳吻接大地,吻接新芽,吻接你感动自然的心境。
夏日,溪流奔涌,凉风习习,那些苍翠欲滴的浓荫给了你生命繁盛的景象。流水携一丝凉意,梳理着翠绿的树叶与水草,岩崖上珍珠飞溅的瀑布恣意地抒发着夏日的激情。暖风吹拂着峻峭的山崖,吹拂着涓涓流水,吹拂着你探求自由的心绪。
秋日是龙门涧最灿烂的季节。莺燕花蝶,层林尽染。悠远的晴空湛蓝而碧净,成为这里四季最动人的颜色。
冬日,龙门涧变得宁静而悠远。山峦没有苍翠的遗蔽,显出本来的纹理,似北方的雄浑又不掩峻险。河面冰清玉洁,在日出日落的温差中,变幻着奇妙的冰纹。冰凝的瀑布下,细细的流水发出沁人心脾的音乐。
若感受龙门涧一年四季的景致,才识得她神秘的面容。走人这山水画卷,轻松惬意、浪漫自由。
北方的地质博物馆
龙门涧内的峡谷沟壑、石林山涧千姿百态,它的形成经历了亿万年的沧海桑田。
北京市在地质构造上正处于华北地区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既经过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积,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造山运动,构成了北京地区地质构造格架和地貌的雏形。伴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形和断裂发育广泛。其中,位于官厅山峡地区的燕家台至沿河城断裂带和东灵山断层,长达数十公里,龙门涧正在此处。
龙门涧周围的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夹有白云岩和砂岩,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使岩层变形,产生褶皱、解理和断裂,后来的风化、水蚀作用又将这里开凿成两条10余公里长的大峡谷。
在龙门涧的景致中也有不少是在地壳运动中形成的。例如一处名为“烘云托月”的美景,就是一个小型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又如“一线天”是北东向解理规模最大的一条,长达1000余米,张开最大宽度至10余米。从涧口至龙潭瀑布之间,可见三条暗紫色的闪长岩岩脉,沿东北向解理侵入,与周围岩直立相交,“鬼斧神劈”一景就是其中一条,它好似一把巨型板斧劈入坚硬的岩石中,白云岩脱落的一侧露出“斧刃”,构成陡峭的涧壁。这些奇观的产生,几乎全是距今一亿年前燕山造山运动的结果。
虽然外界是雄浑的山峦,但进入涧中,却别有一番景象。石柱、溶洞、水潭、以及千姿百态的岩石造型使得龙门涧形成了北方罕见的岩溶地貌。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嶂谷,龙门涧被学者誉为中国“北方的地质博物馆”。
生物的栖息地
龙门涧的植被因山而异,从谷底到峰巅,一条条绿色的缎带系在腰间,似项链,如花环。这里草木茂盛,同时也是动物的天堂。有青羊、山猪、狍子及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野生动物如松鼠、鼯鼠、雉鸡等随处可见;另有珍稀物种北京雪莲,以及黄芩、柴胡、远志、知母、苍术、桔梗、野百合等上百种中草药。
导演的青睐之地
龙门涧以其神奇、雄伟、绮丽成为拍摄影视剧的天然外景地。1993年夏,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一场戏《落凤坡》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还珠格格Ⅲ》中的“幽幽谷”场景亦选择了此处。
通仙观
金元之际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他的途径主要是京西古道,当时丘处机在山东传道,正值南宋、金、西辽、西夏、大理等各据一方。随后,蒙古汗国兴起,割据北方。几大政权竞相逐鹿中原。由于丘处机名气极大,南宋、金和蒙古三个政权都争相延请他辅佐,“真佑乙亥(1215),金(金宣宗)主召,不起。己卯(1219),(宋宁宗)宋遣使来召,亦不起。”拒绝了金宣宗和南宋宁宗召见。那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正率铁骑大举西征。己卯(1219)年五月,成吉思汗派亲近侍卫刘仲禄为特使,持“虎符、玺书,”(即亲笔信)相聘。信中说:“访闻先生博物洽闻,朕心仰怀,愿茅庐三顾,敬邀先生。山川悬阔,有失躬迎,选差近侍官刘仲禄备轻骑素车,不远千里,不以沙漠悠远为念。”丘处机审时度势,于公元1219年毅然接受成吉思汗之邀,“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西去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行营拜见。
公元1220年二月到燕京(今北京),进入京西古道,当走到门头沟区天津关、燕家台附近的德兴府(今河北省涿鹿县),看到山谷连绵,峭壁悬崖,听闻路途遥远,唯恐自己年老体弱(当年72岁),与钦差商议暂时不去雪山,待来年拜会大汗,同时上书一封,派快马直送成吉思汗行宫,文中写道: “登州栖霞县志道邱处机近奉旨远召。伏闻皇帝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便欲投山窜海,不忍相违。且当冒雪冲霜,以图一见。及到燕京,听闻遥远,遂与宣差刘仲禄商议,不若且在燕京德兴府等处盘桓暂住。自纳奏帖,伏望皇帝早下宽大之诏。详其可否?”
丘处机此次西行“经数十国,地万余里,始达雪山。”在万里西行的过程中,沿途修建道观多所、招收信徒无数。在行至今天的蒙古国西部科布多时,丘处机将弟子宋道安、李志常等留下,建立了全真道观,成立全真教的组织。在京西燕家台修建通仙观也是他在德兴府盘桓期间的硕果之一。史书和现存通仙观碑文都记述了这段历史。
元代学者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属县·宛平县·古迹》载:“龙门:门在宛平县燕家台天津岭,上名九山,下有潭,祈雨必应。先于遇先(注:作者认为应为“通仙”)观居止,次可至潭所。”讲出了古时候这里既是战略要地,又是神仙之所。
明代宛平县令沈榜在《宛署杂记·山川·寺观》中记载更加明确:“墨云山,在县西二百余里,下有黑龙潭,栢谷(古时谷通峪)间,有张仙洞,深阔二丈余,塘之下有通仙观。┅┅通仙观,在斋堂村,离城二百里。元长春真人结茅以居,元帅刘津置田十(注:碑中为“七”)顷,渐创宫阙。提举王道明记。”
通仙观现存二通石碑均称《重修通仙观碑铭并序》。其一(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高109厘米、宽64厘米、厚16厘米。其二(明)嘉靖九年(1530)高115厘米、宽66厘米、厚17厘米。
碑文对这段历史记述更为详细,丘处机率弟子雪山应召,西行途中发现燕家台实为风水宝地,“附宛平县之北二百里许,乡曰斋堂,堡为清水,有观曰通仙。实清和大宗师旧隐也。其地,上据墨云山,下瞰黑龙潭,柏谷涧出其东,龙门涧辟其西,景物瑰奇,草木丛茂,真隐士之所栖处,俗呼为燕家台焉。始长春真人应缘海上,将有龙沙之行,盘桓德兴府九仙山。一日游是地,顾谓弟子清和师曰:‘隐迹栖真之所,无逾于此,他日宜大有兴建。又当南北往来之衢,真可为福地也’”从此引出了尹志平几修通仙观的历史。
报名一人,影子
燕家台
燕家台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部清水镇辖区,距北京市中心约100公里。地处东西龙门涧汇合处的台地上,东西两股溪水像两条长龙汇于村口,然后流向清水河,得名“二龙台”,后因一燕姓人家最早住在这里,被改称为燕家台。全村现有村民230户,560余人,村庄面积8万平方米。这里不仅保留下来许多完好的古民居,而且还发掘出土过不少文物古迹。村落的历史悠久,商代即有人迹,元代开始有正史记载。相传明初永乐皇帝曾派人到此选皇陵,如果真的被选定了,村里的人就要全部迁走,于是村上的人们将“燕家台”改称“晏驾台”,因为过去把皇帝死了称为“晏驾”。果然来选址的人认为很不吉利,没选在此地。于是人们又将村名改了回来,仍叫“燕家台”直至今日。村中存一古庙“通仙观”,建于元代,曾是白云观的下院。现庙已毁,仅存庙碑二块。村东北为著名游览区东龙门涧。龙门涧内幽深陡峭,景色壮观,有“燕京小三峡”之称。
过街楼
燕家台过街楼是新中国建立初引西涧水上山之后建的仿古建筑,群众称之为“券门”。原来有石阶可通楼上,楼上有“城三”、“老虎吃羊”、“象棋”等棋盘,可供人们消夏游戏。楼上从未供神,建有四角凉亭。又因燕家台为多项农村工作的视察典范,市区干部来此人多,一见该过街楼之照片便会亲切地说道:“这是燕家台”。
龙门涧
龙门涧分为东西两涧,各绵延十余里。由于这里聚集了我国几类著名风景区的景色,诸如“三峡之气势”、“桂
将军石
将军石
林之秀美”、“匡庐之飞瀑”、“黄 山之叠泉”,都可以在这里看到缩影,因此,龙门涧得到了许多 如“燕京小三峡”,“京西小桂林”、“京西小黄山”等美誉。 进入龙门涧峡谷,两侧山峰对峙,高耸碧空,如斧劈成。涧内泉水涓涓,清澈碧透,溪水潺潺,奔腾飞溅。冬日崖挂冰凌,夏日绿枝俏控。还有将军石、一线天、试剑峰、黑龙潭、听音阁、祭天台等景观。半山腰上,在一簇簇鲜花掩映下,十几个巨大的石灰岩洞若隐若现,为游人增添了无穷乐趣。由于山高谷深,日照温度低,盛夏酷暑时节,涧内却凉爽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龙门涧的山峦巍峨奥妙,给燕家台村民自然的亲近感。龙门涧的溪水甘甜可口,滋养了燕家台村的村民,造就了他们朴素的性格。龙门涧的奇特在于它集各种美妙于一体。
春日来临,冰雪初融,群山滴翠。龙门涧内生命初醒,热闹非凡。春水在石路边畅快地奔跑,山花在崖上开得烂漫,温柔而慵懒的春阳吻接大地,吻接新芽,吻接你感动自然的心境。
夏日,溪流奔涌,凉风习习,那些苍翠欲滴的浓荫给了你生命繁盛的景象。流水携一丝凉意,梳理着翠绿的树叶与水草,岩崖上珍珠飞溅的瀑布恣意地抒发着夏日的激情。暖风吹拂着峻峭的山崖,吹拂着涓涓流水,吹拂着你探求自由的心绪。
秋日是龙门涧最灿烂的季节。莺燕花蝶,层林尽染。悠远的晴空湛蓝而碧净,成为这里四季最动人的颜色。
冬日,龙门涧变得宁静而悠远。山峦没有苍翠的遗蔽,显出本来的纹理,似北方的雄浑又不掩峻险。河面冰清玉洁,在日出日落的温差中,变幻着奇妙的冰纹。冰凝的瀑布下,细细的流水发出沁人心脾的音乐。
若感受龙门涧一年四季的景致,才识得她神秘的面容。走人这山水画卷,轻松惬意、浪漫自由。
北方的地质博物馆
龙门涧内的峡谷沟壑、石林山涧千姿百态,它的形成经历了亿万年的沧海桑田。
北京市在地质构造上正处于华北地区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既经过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积,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造山运动,构成了北京地区地质构造格架和地貌的雏形。伴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形和断裂发育广泛。其中,位于官厅山峡地区的燕家台至沿河城断裂带和东灵山断层,长达数十公里,龙门涧正在此处。
龙门涧周围的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夹有白云岩和砂岩,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使岩层变形,产生褶皱、解理和断裂,后来的风化、水蚀作用又将这里开凿成两条10余公里长的大峡谷。
在龙门涧的景致中也有不少是在地壳运动中形成的。例如一处名为“烘云托月”的美景,就是一个小型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又如“一线天”是北东向解理规模最大的一条,长达1000余米,张开最大宽度至10余米。从涧口至龙潭瀑布之间,可见三条暗紫色的闪长岩岩脉,沿东北向解理侵入,与周围岩直立相交,“鬼斧神劈”一景就是其中一条,它好似一把巨型板斧劈入坚硬的岩石中,白云岩脱落的一侧露出“斧刃”,构成陡峭的涧壁。这些奇观的产生,几乎全是距今一亿年前燕山造山运动的结果。
虽然外界是雄浑的山峦,但进入涧中,却别有一番景象。石柱、溶洞、水潭、以及千姿百态的岩石造型使得龙门涧形成了北方罕见的岩溶地貌。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嶂谷,龙门涧被学者誉为中国“北方的地质博物馆”。
生物的栖息地
龙门涧的植被因山而异,从谷底到峰巅,一条条绿色的缎带系在腰间,似项链,如花环。这里草木茂盛,同时也是动物的天堂。有青羊、山猪、狍子及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野生动物如松鼠、鼯鼠、雉鸡等随处可见;另有珍稀物种北京雪莲,以及黄芩、柴胡、远志、知母、苍术、桔梗、野百合等上百种中草药。
导演的青睐之地
龙门涧以其神奇、雄伟、绮丽成为拍摄影视剧的天然外景地。1993年夏,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一场戏《落凤坡》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还珠格格Ⅲ》中的“幽幽谷”场景亦选择了此处。
通仙观
金元之际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他的途径主要是京西古道,当时丘处机在山东传道,正值南宋、金、西辽、西夏、大理等各据一方。随后,蒙古汗国兴起,割据北方。几大政权竞相逐鹿中原。由于丘处机名气极大,南宋、金和蒙古三个政权都争相延请他辅佐,“真佑乙亥(1215),金(金宣宗)主召,不起。己卯(1219),(宋宁宗)宋遣使来召,亦不起。”拒绝了金宣宗和南宋宁宗召见。那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正率铁骑大举西征。己卯(1219)年五月,成吉思汗派亲近侍卫刘仲禄为特使,持“虎符、玺书,”(即亲笔信)相聘。信中说:“访闻先生博物洽闻,朕心仰怀,愿茅庐三顾,敬邀先生。山川悬阔,有失躬迎,选差近侍官刘仲禄备轻骑素车,不远千里,不以沙漠悠远为念。”丘处机审时度势,于公元1219年毅然接受成吉思汗之邀,“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西去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行营拜见。
公元1220年二月到燕京(今北京),进入京西古道,当走到门头沟区天津关、燕家台附近的德兴府(今河北省涿鹿县),看到山谷连绵,峭壁悬崖,听闻路途遥远,唯恐自己年老体弱(当年72岁),与钦差商议暂时不去雪山,待来年拜会大汗,同时上书一封,派快马直送成吉思汗行宫,文中写道: “登州栖霞县志道邱处机近奉旨远召。伏闻皇帝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便欲投山窜海,不忍相违。且当冒雪冲霜,以图一见。及到燕京,听闻遥远,遂与宣差刘仲禄商议,不若且在燕京德兴府等处盘桓暂住。自纳奏帖,伏望皇帝早下宽大之诏。详其可否?”
丘处机此次西行“经数十国,地万余里,始达雪山。”在万里西行的过程中,沿途修建道观多所、招收信徒无数。在行至今天的蒙古国西部科布多时,丘处机将弟子宋道安、李志常等留下,建立了全真道观,成立全真教的组织。在京西燕家台修建通仙观也是他在德兴府盘桓期间的硕果之一。史书和现存通仙观碑文都记述了这段历史。
元代学者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属县·宛平县·古迹》载:“龙门:门在宛平县燕家台天津岭,上名九山,下有潭,祈雨必应。先于遇先(注:作者认为应为“通仙”)观居止,次可至潭所。”讲出了古时候这里既是战略要地,又是神仙之所。
明代宛平县令沈榜在《宛署杂记·山川·寺观》中记载更加明确:“墨云山,在县西二百余里,下有黑龙潭,栢谷(古时谷通峪)间,有张仙洞,深阔二丈余,塘之下有通仙观。┅┅通仙观,在斋堂村,离城二百里。元长春真人结茅以居,元帅刘津置田十(注:碑中为“七”)顷,渐创宫阙。提举王道明记。”
通仙观现存二通石碑均称《重修通仙观碑铭并序》。其一(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高109厘米、宽64厘米、厚16厘米。其二(明)嘉靖九年(1530)高115厘米、宽66厘米、厚17厘米。
碑文对这段历史记述更为详细,丘处机率弟子雪山应召,西行途中发现燕家台实为风水宝地,“附宛平县之北二百里许,乡曰斋堂,堡为清水,有观曰通仙。实清和大宗师旧隐也。其地,上据墨云山,下瞰黑龙潭,柏谷涧出其东,龙门涧辟其西,景物瑰奇,草木丛茂,真隐士之所栖处,俗呼为燕家台焉。始长春真人应缘海上,将有龙沙之行,盘桓德兴府九仙山。一日游是地,顾谓弟子清和师曰:‘隐迹栖真之所,无逾于此,他日宜大有兴建。又当南北往来之衢,真可为福地也’”从此引出了尹志平几修通仙观的历史。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